Q1:海豚是保育類的嗎?
保育類:中華白海豚.短吻海豚.黑紫海豚.黑紅海豚.瓶鼻海豚等等.
Q2:我們要如何保護海豚的生活環境?
1'由於氣候變化或人類捕殺和環境污染,生存也在受到威脅。
2.刺網是牠們的主要威脅,很多個案都是誤捕及在網中溺死
3.在緬甸,電漁法及淘金對短吻海豚造成嚴重的危害。雖然大部份漁民並非有意獵殺牠們,但因生活而誤殺的不計其數。在越南及泰國曾一度盛行的炸漁亦造成不少的間接傷害。
Q3:可以給我海豚的簡介嗎?
印太洋駝海豚 英文名:Indo-Pacific Hump-backed Dolphin 學名:Sousa chinensis
駝海豚的分類眾說紛云,可能有五種之多,目前只分為兩種:印太洋駝海豚與大西洋駝海豚。而印太洋駝海豚已確定有兩個不同的族群:分布在印尼蘇門答臘西部的族群,具有明顯的背部隆脊;而東部的族群則只長有較明顯的背鰭,背部並無隆起。別名:中華白海豚、斑海豚。
中華白海豚(學名:Sousa chinensis),台灣稱為印度太平洋駝背豚,清朝初期,廣東珠江口一帶稱牠為盧亭,也有漁民稱之為白忌和海豬,其他俗名尚有媽祖魚、粉紅海豚、鎮江魚、白鯃等等。
雖然名為「白海豚」,然而剛出生的中華白海豚是呈黑色,年青的會呈灰色,至於成年的則會呈粉紅色。
2002年:台灣發現中華白海豚的確實記錄。這個種群主要分佈在苗栗、彰化及台中沿岸,現被世界保育聯盟的列作極危的種群。
瓶鼻海豚 英文名:Bottlenose Dolphin 學名:Tursiops truncatus


其大小、體型與體色因個體及分布地理環境之不同而有極大的差異,因而可能有數個品種。然而主要分為兩個變種:較小的沿岸型,以及體型較粗壯的外海型。兩者都有相當複雜的體色,只是在海上看來皆為毫無特色的灰。瓶鼻海豚相當普遍且分布極廣,但近來發現棲居在歐洲北部海域、地中海及黑海的族群數量有減少的現象。別名:大西洋(或太平洋)瓶鼻海豚、灰小海豚、黑小海豚、瓶狀鼻海豚、牛角魚海豚。
弗氏海豚 英文名:Fraser's Dolphin 學名:Delphinus delpis

對於弗氏海豚曾有多次的目擊記錄,同時也悉知他們的數量不似想像中那麼稀少;但所知仍非常有限。外觀介於真海豚屬與斑紋海豚屬之間。而遠洋拖網漁業與其他不同的捕撈作業曾造成數量不詳的弗氏海豚溺斃,且在其分布範圍內還有一些直接的獵殺行為。別名:沙勞越海豚、短吻海豚、婆羅洲海豚、白腹海豚、弗氏小海豚。
短吻海豚(Orcaella brevirostris),又名伊豚或伊河豚,是一種散佈在孟加拉灣及東南亞海岸及河流的海豚。

短吻海豚的外觀像白鯨,但是殺人鯨的近親。牠們的頭大而且圓頓,嘴並不明顯。背鰭位於後背部,短而且鈍,呈三角形。牠們整體呈深灰藍色,下身較淡色。牠們重130公斤及長2.3米。
長吻飛旋原海豚 英文名:Long-snouted Spinner Dolphin 學名:Stenella longirostris


此種可能有許多體型、大小與體色不同的變種,其中四種生活在熱帶太平洋東部(夏威夷型、東部型、哥斯大黎加型、白腹型),而世界其他地方尚有較罕為人知的變種,例如:泰國灣的侏儒型長吻飛旋原海豚。而熱帶太平洋東部的拖網捕鮪業已經屠殺了好幾十萬隻;此舉使得近年來該區的長吻飛旋原海豚數量驟減。別名:長吻飛旋海豚(舊稱)、長吻海豚、飛旋海豚、長喙海豚、旋滾海豚
熱帶點斑原海豚 英文名:Pantropical Spotted Dolphin 學名:Stenella attenuata

本種海豚的大小、體型與體色差異極多,目前已鑑別出兩種:一種生活在沿岸,另一種棲居在外海。沿岸型通常體型較大、較厚實,身上斑點也較多。雖然大部分族群跟本沒有斑點,但其大多數的成年海豚還是可以利用斑點來鑑別。熱帶點斑原海豚雖然可能是最普通的鯨豚類,但自1960年代起,被捕捉黃鰭鮪魚的漁網纏住的意外事件,已經使得東太平洋熱帶海域的族群數目遽降65%。別名:熱帶斑海豚(舊稱)、斑海豚、白斑海豚、韁繩海豚、斑點仔海豚、斑點小海豚、細喙海豚。
瑞氏海豚 英文名:Risso's Dolphin 學名:Grampus griseu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