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海龜




海龜是海洋龜類的總稱,是所有龜鱉類動物中唯一生活在海洋的物種。背上有殼,較一般陸龜或河龜來得花紋複雜,殼的外型是扁平流線形。海龜的腳為適應長途游泳,演化成船槳狀。

海龜的演化歷史相當悠久,可追尋到七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當時海龜是肉食性的,這類海龜稱為古海龜,據北美的考古化石發現,古海龜的體型相當驚人,長達3.5公尺,與汽車一般大小。外殼有明顯的節骨狀,可參考圖片。

全球現存海龜種類共有有2科6屬7種,這兩科分別為蠵龜科和革龜科。海龜喜歡熱帶及溫帶淺海水域,以肺呼吸,產卵時必須回到陸地上,不同海龜的主食都不大相同,多數海龜都是迴游性的,在繁殖季時會從覓食棲地回到產卵棲地,約有95%的忠誠度會回到當初出生地,進行交配產卵。

在東亞海域可發現的海龜有5屬5種,除平背龜主要分佈於澳洲北部海域,肯氏龜主要分佈於加勒比海外。


各種海龜列表
革龜(Dermochelys coriacea)
前鰭肢長1公尺以上且無爪,體色為黑或深藍色,具有白色小點,背甲後端較尖,成龜重約500公斤,背甲長180公分。
主食為水母。
赤蠵龜(Caretta caretta)
背甲呈橢圓形,頭約20公分寬,通常為棕色或紅棕色,可重達200公斤,背甲長120公分。
主食為甲殼類軟體動物
肯氏龜(Lepidochelys kempii)
背甲接近圓形,為橄欖綠色,體型小,成龜重約45公斤,背甲長70公分。
欖蠵龜(Lepidochelys olivacea)
背甲略微橢圓,體色為深灰綠色,成龜重約45公斤,背甲長70公分。
食性與赤蠵龜相似,以甲殼類為主食。
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背甲的盾片呈覆瓦狀排列,有個像似鷹嘴的口喙,成龜為棕色、橘色或黃色,可重達85公斤,背甲長95公分。
以珊瑚礁處的海綿等軟體動物為主食。
綠蠵龜(Chelonia mydas)
背甲呈橢圓形,鋸齒狀的下頷,成龜從淺棕色有大花斑至近黑色,可重達230公斤,背甲長125公分。
以大型海草及海藻為主食。
平背龜(Natator depressus)
背甲近圓形且扁平,緣盾具有一層薄的蠟質,背甲為欖灰色,邊緣為棕黃色,成龜重約90公斤,背甲長1公尺以上。
[51128.jpg]

櫻花鉤吻鮭


櫻花鉤吻鮭櫻鮭亞種,其他俗名尚有台灣鮭魚、台灣鱒、梨山鱒、次高山鱒、台灣陸封型櫻鮭、本邦(泰雅族語:bunban),是位於亞熱帶台灣唯一的一種溫帶類,也是只產在台灣的特有亞種魚類。由於櫻花鉤吻鮭的稀有與瀕臨絕種,加上其生活習性十分特別,與其他魚類完全不同,因此有人譽以台灣「國寶魚」的美名。

簡介
鮭魚是溫帶魚類,必須生長在水溫攝氏16度以下的溪流中。而處於亞熱帶的台灣溪流,只有在1500公尺以上的河川上游,才可能找到16度的平均溫,因此,理論上台灣應該不會有鮭魚才對。櫻花鉤吻鮭原來與一般生長在溫帶的鮭魚一樣,有迴游性,會從大海朔河而上回到牠出生的河流上游交配、產卵。雌魚產卵後不久就會死亡,雄魚則順河而下回到大海。魚卵在河流上游孵化後,稍長會再往下游出海,成熟後又回老家交配、產卵,如此循環不已。
大島正滿先生推論,
冰河時期,台灣溪流裡的鮭魚,也是這樣來回朔河、生生不息。在大約1萬5千年前,冰河期接近尾聲,由於地殼的劇烈升降,台灣地形隆起,氣溫升高。平緩的河川變為陡峭、短急,櫻花鉤吻鮭無法生存。唯獨大甲溪上游相對上平坦的地形,保存了櫻花鉤吻鮭的生活環境。但是該溪的中、下游水溫又過高,中游在今天的谷關德基水庫中間又形成一個小斷層,阻止了櫻花鉤吻鮭迴游大海的機會,於是櫻花鉤吻鮭遂成為「陸封性鮭魚」。因為櫻花鉤吻鮭是在冰河時期來到台灣的,所以也被稱為是一種「冰河孑遺生物」。
在分類學上,現存於七家灣溪之櫻花鉤吻鮭被分類為俗名「櫻鮭」的Oncorhynchus masu。Oncorhynchus masu家族主要分佈在環
日本海地區,包括日本全島、庫頁島、斯堪地半島南部、東西伯利亞韓國東部的溪流中與沿海。台灣則是唯一分佈該種魚類的亞熱帶國家。

保育工作的展開
日領期天然紀念物 1938年台灣總督府刊行*
天然紀念物:台灣高地產鱒 – 撒拉茂鱒 ,隨於1941年將撒拉茂鱒指定公告為天然紀念物一員。二戰後,國內漁業界認為日領期天然紀念物指的是日本櫻鱒亞種。惟,2005年兩岸魚類研討會中,鍾榮峰先生研析《天然紀念物調查報告》內容而提出不同的論點,認為當時的天然紀念物撒拉茂鱒與虹鱒更相似《台灣櫻花鉤吻鮭(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的身世之謎》。
為了對珍貴而日益稀少的國寶魚進行復育的工作,
林務局首先在1977年將台灣鮭魚的棲息地劃為「國有林自然保護區」。1985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接辦自然生態保育工作,開始對台灣鮭魚實施人工復育及放流工作,以增加溪流中台灣鮭魚族群數量。1997年10月1日,該會更正式成立「七家灣溪櫻花鉤吻鮭野生動物保護區」,是目前台灣面積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以更制度化的方式進行對台灣鮭魚的保育工作。經過多年來的努力,目前台灣鮭魚已能在雪霸國家公園中的七家灣溪悠遊自在的生活。
櫻花鉤吻鮭小檔案
特徵:身體側扁呈紡錘狀,背部青綠色,腹部為銀白色,體側中央有橢圓形雲紋斑點,口部斜裂而廣至眼睛下方。
主食:昆蟲之水棲幼蟲。
分佈:
台灣大甲溪上游雪霸國家公園內的七家灣溪和雪山溪。

海馬

海馬屬於魚類,是一種奇異的小型海洋動物,身長五公分至三十公分。因頭部彎曲與體近直角而得名。海馬的種類並不多,大約有三十二種,中國有八種。分別產于北緯三十度與南緯三十度之間的熱帶亞熱帶沿岸淺水海域。地理範圍雖廣,但他們只是疏落而狹長地分佈于沿岸水域,大多數品種主要在大西洋西部和印支太平洋地區出沒。
海馬屬具有不同於一般魚類的外形,尾鰭完全退化,脊椎則演化到如猴子尾巴一樣,可捲曲來鉤住任合突出物體,以固定身體位置。小而幾乎透明魚鰭,可使海馬任意上下左右移動,但速度緩慢。通常海馬憑借身上體色的偽裝及硬化成皮狀的皮膚以逃避掠食者。
海馬特殊的生殖方式亦引人注目,是由母魚將卵產在雄魚腹中之育兒囊,經二到三周的懷卵期,再由公魚孵出小海馬。海馬目前正面臨極大的危機,每年數以百萬計的海馬被捕撈以製成傳統中藥使用為主,或供水族館飼養。加上人類為了經濟發展大量破壞海草區、紅樹林及珊瑚礁等海馬的天然棲息地,影響尤其深遠。
全球大約有一百零五個國家的海域中有海馬,其中有六十九個國家進行海馬貿易。海馬貿易在
亞洲尤甚,僅在2000年,亞洲進行的海馬貿易就達七十噸,而此前五年的貿易總量才四十噸。世界最大的活海馬出口國是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巴西美國西歐是最大的活海馬進口者,以滿足當地水族觀賞業的需求。

珊瑚

珊瑚之名來自古波斯語 sanga(石),為珊瑚蟲群體或骨骼化石。珊瑚蟲為腔腸動物,身體呈圓筒狀,有八個或八個以上的觸手,觸手中央有口。多群居,結合成一個群體,形狀像樹枝。骨骼叫珊瑚石或簡稱珊瑚。產在熱帶海中。
特徵
珊瑚的主要化學成分為
CaCO3,以微晶方解石集合體形式存在,成分中還有一定數量的有機質。折光率1.48-1.66。硬度3.5-4,密度2.6-2.7g/cm3,黑色珊瑚密度較低,為1.34g/cm3。性脆。遇鹽酸強烈起泡。無熒光。
珊瑚的分類
珊瑚從外觀形態分有
石珊瑚軟珊瑚
從生態角度分有
造礁珊瑚非造礁珊瑚
作為
寶石或觀賞石來分,品種有:紅珊瑚、粉珊瑚、黑珊瑚、藍珊瑚、地中海珊瑚、日本珊瑚、喀麥隆珊瑚、中國海南珊瑚等。
[
編輯] 紅珊瑚
粉色珊瑚
紅珊瑚是海洋低等無脊椎動物,屬於腔腸動物門、珊瑚蟲綱、八放珊瑚亞綱,軟珊瑚目、硬軸珊瑚亞目、紅珊瑚科、紅珊瑚屬。人們見到的紅珊瑚是殘留的骨骼。
紅珊瑚的生物學特點
生長區域:紅珊瑚生長於硬底、流急、無沉積物,特別是無陸源性沉積物的水質清澈,光照度低、低溫(8~20℃)海區。其中紅珊瑚場最適溫度是10℃。

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水母

水母,是海洋中重要的大型浮游生物。水母壽命很短,平均只有數個月的生命。水母是無脊椎動物﹐屬於腔腸動物門中的一員。腔腸門是動物中結構最簡單的一種﹐其中包括水母﹑海葵﹑珊瑚和水螅。全世界的海洋中有超過兩百種的水母,牠們分佈於全球各地的水域裡﹐無論是熱帶的水域﹑溫帶的水域﹑淺水區﹑約百米深的海洋,甚至是淡水區都有牠們的影蹤。水母早在六億五千萬年前就存在了﹐牠們的出現甚至比恐龍還早[來源請求] ﹗水母的形狀大小各不相同,最大的水母的觸手可以延伸約十米遠。在分類上有些屬於水螅綱,有些屬於缽水母綱,其生活史中,幾乎所有種類都有兩型,即水螅型和水母型,並有兩型在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之間的世代交現象,而我們常見到的水母,即是有性的水母型。

構造
  大部份水母都有三個主要部份﹕圓傘狀或是鐘狀的身體﹐觸器和口腕。水母鐘狀身體下面有一些特殊的肌肉能擴張然後迅速收縮﹐把身體內的水排出體外﹐通過噴水推進的方法,水母便能向相反的方向游動。一些水母有一層能夠收縮鐘狀體的皮層﹐使水母能夠快速移動。水母並不擅長游泳﹐牠們常常要藉助風﹑浪和水流來移動。水母體內百分之九十五是水﹐百分之三是鹽﹐百分之二是蛋白質。水母的傘狀體內有一種特別的腺,可以發出一氧化碳,使傘狀體膨脹。牠們沒有心臟﹑血液﹑大腦﹑鰓﹑骨骼和眼睛。牠們簡單的感應器官,使牠們能分辨氣味、味道並幫助牠們在水裏保持平衡。鐘狀體的邊緣有一排圓形的小囊,當水母向一方過渡傾斜的時候﹐這些囊就會刺激神經末梢來收縮肌肉﹐並把水母轉到正確的方向上去。位於鐘狀體邊緣的光感器官能使牠們分辨光亮與黑暗。通過化學感受器水母可感覺到氣味和味道。通過觸手和口腕上的感受器,水母還可以感到物體的運動﹐幫助牠們尋找食物。視乎是哪一種水母,牠們有一個或更多的口溝。裡面有口腕,功能就象嘴巴。牠們的觸手裡面有一個小小的器官,也就是水母們的「耳朵」,能夠預報海洋風暴的來臨,當海浪和空氣磨擦而產生的次聲波衝擊它,便會刺激周圍的神經感受器。所以,在風暴來臨之前的十幾個小時,牠們就會接到信息從海面一下子全部消失了。水母沒有肺或鰓,他們通過外層的組織來呼吸,整個外層的組織都可以和海水交換氧氣和二氧化碳。鐘狀體上有閃光的白色線條﹐稱為徑向水管,用來輸送養分至水母的身體各部份。水母的觸手和身體上都佈滿刺絲囊。這些絲囊可以在幾毫秒內迅速螫傷﹑捕捉或征服獵物。有些水母是無毒的.

形態
不同的水母有不同的形態,地球上最大的水母是「獅鬃水母」,直徑有2米,觸手長35米,最小的Irukandji水母全長則只有12毫米。櫛水母在海中游動時,8條子午管可以發射出藍色的光,發光時櫛水母就變成了一個光彩奪目的綵球;帶水母的周圍和中間部分,分佈著幾條平行的光帶,當它游動的時候,光帶隨波搖曳,非常優美。水母大多因為獨特的外表被人冠以特別的名字。有些水母不單顏色多變,而且還會在水中發光,有些閃耀著微弱的淡綠色或藍紫色光芒,有的還帶有彩虹般的光暈,當牠們在海中遊動時,就變成了一個光彩奪目的綵球,光影隨波搖曳,非常優美。水母發光靠的是一種叫埃奎明的奇妙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和鈣離子相混合的時候,就會發出強藍光來。埃奎明的量在水母體內越多,發的光就越強,每隻水母平均只含有五十微克的這種物質。

繁殖
 水母雌雄異體,有生殖腺在近胃囊處。成熟的精子流入雌水母體內受精。受精卵發育成幼蟲離開母體,在水裏游動一會兒後,沉下海底形成幼體,後變成橫裂體,橫裂體分裂成多個碟狀幼體,再發育成水母成體。近年,世界各地的海域常常有突如其來的水母群的出現。早前,日本海域便出現兩米長的巨型「越前水母」群,估計中國揚子江流域是越前水母的來源之一。隨著中國沿海業的過度捕撈,減少了與水母爭食的魚類,增加了浮游生物,造成水母繁衍過剩,加上長江流域連場反常的大雨,將巨型水母沖到日本海域。此外,海洋的水溫變暖亦加速水母的繁殖和生長。

 獵物與獵者
  所有水母都是肉食性動物﹐牠們以魚類和浮游生物為食。當獵食的時候﹐水母很被動﹐只捕食游到牠們身邊的動物。牠們用觸手上的刺絲囊來螫傷或是殺死獵物,然後把食物送到嘴和消化腔裏。大部份水母幾乎是透明的﹐令敵人難於發現。有些水母能夠發光,單憑身上發出的幽光,水母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吸引獵物。儘管水母有刺絲囊的保護﹐但海龜和翻車魚還是以牠們為食,而水母亦是許多人的美食。若海龜數目減少,水母的繁殖率便會激增,水母過度繁殖,自然又會影響到其他魚類及浮游生物的繁衍,令生態系統失衡。在馬來西亞至澳洲一帶的海面上,有兩種分別叫做澳洲箱形水母和曳手水母的,其分泌的毒性很強,如果被它們刺到的話,在幾分鐘之內就會呼吸困難而死亡。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螃蟹

蟹 的 外 形 特 徵 和 活 動
一般的動物,身體都分成頭、胸、腹三部份,而螃蟹的頭部和胸部癒合在一起,稱為頭胸部。腹部退化,反摺緊貼在頭胸部的下方。頭胸和腹部外面都包著硬硬的外殼,動物學家通稱牠們為甲殼類。
螃蟹大都有一對像鉗子一樣的大腳,我們稱為「螯」,另外還有四對較細長的腳,總共有五對腳,牠們的共同特徵是:有關節性附肢、外骨骼和十隻腳。因此,動物學家在分類時將牠們歸入動物界的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十腳目。
背甲是螃蟹外殼的一部份,它蓋在頭胸部的外面,所以又稱為頭胸甲。而蓋在腹部的外殼叫做腹甲。剛孵出的幼蟹,須經過幾次的蛻殼,才會變成螃蟹的樣子。這也叫做「變態」。當身體長大後,舊的骨骼容納不下,必須重新塑造一層新殼,再把舊殼脫去,這種現象叫做蛻殼。在海邊礁石上,常可以見到螃蟹蛻下的殼,保持完整的話,就跟活的一樣。
螃蟹的運動工具是附肢,包括四對較細長的腳和一對大螯。附肢是由一連串的肢節所組成,以堅固的關節連接,由強健的肌肉牽動。運動是由一系列的槓桿系統來完成。指端隨關節面的改變,有很大的變化範圍,使運動方向千變萬化。所以,我們常會摸不清楚牠們的行進方向。

保  護
螃蟹除了會走、會跑,有的還會爬樹、游泳。會爬樹的螃蟹,指節是尖的,並且帶鉤, 以便將身體牢牢釘在樹幹上。而能在沙灘上快速奔跑的螃蟹,則長有一對大眼睛及細長 的腳,身體輕巧,好方便牠快速運動,如幽靈蟹。至於擅長游泳的螃蟹,牠的最後一對 腳呈扁平狀,使牠能在水中自由游動,如蟳。行動緩慢的螃蟹,由於沒有快速的行動能 力,卻有著厚重的外骨骼,而且螯特別堅實,是牠們的防禦武器。至於其餘的步行腳 螃蟹的構造特性
螃蟹在陸地行走是橫著走,只有少數如和尚蟹能直著走,日本石瓷蟹則會倒著走。 而在水中游泳時,卻是直行向前游。
螃蟹的螯足除了有像人類手的功能外,同時也是防身武器,只要揮舞一對大螯,敵人便 會知難而退了。
招潮蟹,是以身體一側的腳來挖洞,挖出的泥團被帶到洞口附近丟棄。有的招潮蟹會在洞 口周圍,用泥土築成一圈小圍牆。
白扇招潮,洞口四周的放射形圖案,是牠們洞口的一大特色。這些沙土,有的是從洞裡挖 出來的,有的是牠們吃剩的東西。
而另一類的幽靈蟹的洞口有噴沙現象出現。幽靈蟹喜歡居住在乾燥的沙地,他們在修築 洞穴時,用腳抱著挖起來的沙團,丟出洞口,沙團一丟就散開了,因此就形成了噴射狀 的圖案。


吃  東  西
螃蟹屬於雜食性,也有偏愛肉食的。捕食技巧十分高超,先用螯抓住食物,食物太大, 會先用螯將它撕裂再送進嘴裡。而素食的螃蟹如吃泥土的螃蟹,多半生活在河口一帶的 沼澤區,這一帶的泥土富含有機質。螃蟹利用雙螯交互地撿起泥土往嘴裡送,在嘴裡, 泥土經過篩選並吸取其中的有機物,剩下的泥土粒就以圓球型,一個個從嘴裡吐出。當 牠們進食時,身體慢慢的前進,一邊將吐出的泥粒擺在身後,這樣就不會再次撿食同樣 的泥粒,往往在洞口形成特殊的圖案。
螃蟹之間並不友善,弱小者常會成為強壯者的食物。魚、蝦、昆蟲、貝類以及腐爛的肉 等,也都是螃蟹喜愛的食物。有一種喜愛吃貝類的螃蟹叫做「拳蟹」,牠的一隻大螯指 端長得像開罐器。當牠切割貝殼時,就像在開罐頭一樣。喜歡素食的螃蟹,在海邊多半 以海藻為食,他們的螯足發展成湯匙狀,可以用來刮下岩礁上的海藻。
雄招潮蟹揮舞大螯,是在相互傳達訊息。螃蟹是利用牠們附肢的動作和位置來傳達訊息 。尤其是雄性招潮蟹,牠揮舞大螯的動作,生物學家特地給它一個專有名詞叫作「招手 」或「揮螯」。雄性招潮蟹招手,至少傳達了兩個訊息:一個是在向同性招潮蟹傳達「 不要過來,這是我的地盤!」;另一個是向雌性招潮蟹傳達「你看我多麼雄壯,請你接 納我,和我成親好嗎?」。招潮蟹是雄性社會的關係,對於雌招潮蟹傳達訊息的方式, 有待進一步研究。
螃蟹有一種逃生本領,叫做「自割」,是受到驚嚇時常有的行為。還好牠們的附肢有很 強的再生能力,否則一定可以常看到缺手斷腳的螃蟹。
喜歡吃螃蟹的人,通常對甲下孕有紅色卵粒的蟳最感到興趣。紅色的卵俗稱「仁」或「 膏」。具有成熟而且卵巢充滿卵粒的母蟳,才能稱做「紅蟳」雄蟳及沒有「仁」的雌蟳 ,叫做「菜蟳」。
九月圓臍、十月尖」,是區分螃蟹的雌雄的最佳俗諺。臍,是腹部的意思,圓臍就是 腹部圓圓的,而尖臍就是腹部尖尖的。整句的意思是說吃螃蟹,九月要吃腹部圓圓的, 十月要吃腹部尖尖的。其實,腹部圓圓的就是雌蟹,而腹部尖尖的就是雄蟹。換句話說 就是「九月要吃雌蟹,十月要吃雄蟹」。入秋時分,正是農曆九月螃蟹繁殖季節,此時 雌蟹腹部充滿了卵粒。一過九月,雌蟹孵卵後卵粒受精後,雌蟹為了孕育下一代,會竭 盡所能的抱著卵,直到孵出下一代為止。體力透支過多,肌肉便會減少而不結實。因此 ,十月吃螃蟹,雄蟹是比較好的選擇。
螃蟹一決勝負時是採取角力的方式,以螯對螯掀對方或咬對方,如果被掀倒的就算是輸 了。不同種類的螃蟹,甚至會將對方的背甲夾碎呢!

如何分辨螃蟹的性別呢?
大部分的動物,都有雌雄之分。有些動物從外觀特徵就能辨別,有些卻需要較特殊的方式,才能區分。
螃蟹的種類繁多,外觀特徵頗具差異,所以分辨性別,會隨種類不同而有不同的觀察方法。
一般的螃蟹,大都可以很容易的經由腹部「臍」的形狀、大小來辨別雌雄。雄蟹臍呈三角形,較細長,而雌蟹的臍呈橢圓至半圓形,稍寬大。
和尚蟹則較特殊,雌雄蟹臍的形狀均相似,不易從外觀分辨。必須將臍翻開,看是否含有腹肢及生殖肢,才能判定雄雌。
角眼沙蟹可從眼部角狀物的長短來辨別。雄蟹甚長,而雌蟹較短。
招潮蟹,雄蟹都會有一隻大螯,而雌蟹則是二隻均為小螯,是較易辨別的一類。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章魚

章魚,又稱石居、八爪魚、坐蛸、石吸、望潮、死牛,屬於軟體動物門頭足綱八腕目(Octopoda)。章魚有8個腕足,腕足上有許多吸盤;有時會噴出黑色的墨汁,幫助逃跑。


習性
章魚具有無脊椎動物中最發達的大腦。曾有科學家對章魚做一個實驗,將食物放在一個有蓋的玻璃瓶子內,放入章魚的魚缸。章魚立即懂得要打開瓶蓋才能進食,最後章魚很快便打開了瓶蓋,享用入面的食物.

章魚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章魚有不同的生活習性。可是,大部分的章魚都生活在海底的洞穴內,甚至在洞穴內等待獵物出現。章魚都有變色能力,這種變色能力來自章魚體內的色素細胞,當遇到危險及靜止時,有偽裝的作用,藉以逃避敵人及伺機獵食。


章魚是肉食性的,食物包括螃蟹、魚類、貝類,大型的章魚甚至捕食龍蝦、大魚及中小型的鯊魚。章魚的天敵不多,韌魚是小數能壓倒性制服章魚的海洋天敵,牠們能將章魚的觸手逐一咬斷。當章魚遇到天敵時,會噴出墨汁逃走,或者以變色偽裝。




章魚墨汁是粘稠的混懸液,每毫升中含200mg球形顆粒,有些章魚可連續六次往外噴射,「墨汁」需要儲積要半個多小時的時間。墨汁的化學成分為黑色素(吲哚醌)和蛋白多糖複合體,還有麻痹敵人的毒素,對人類無害可食用。章魚的觸手如被折斷,不久後可以重新長回。


另外,章魚有喜歡鑽進任何的洞穴內的習性,因此一些漁民(特別是日本的漁民)會以此特製出沉在海底的蛸壺,章魚進入蛸壺後便無法逃出來。
智力
章魚的智力多寡長久以來一直為科學家所爭論,迷宮等相關解謎實驗顯示章魚具有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有假說認為章魚幾乎所有的行為都是由學習得來,而不是靠天生的本能行為。因為章魚無法從親代那邊學習到任何行為,幼年的章魚間也幾乎無任何交流。


章魚具有相當複雜的神經系統,但是腦部只佔一部份,三分之二都位於其腕足,這讓章魚的腕足具有許多複雜的自發性動作。章魚複雜的反射動作顯示章魚至少有三種層次的神經控制系統。某些章魚品種,例如擬態章魚,會去模仿其他海中生物的移動方式。


在實驗室中,章魚可以被訓練去快速地分辨不同的形狀。章魚也被認為可能具有觀察學習的能力,章魚也被觀察到似乎具有遊戲的行為,章魚甚至能夠登上漁船,偷取上面的螃蟹。章魚也是唯一被認為具有使用工具能力的無脊椎動物,至少有四隻紋理章魚被發現到身上攜帶著椰子殼,並利用椰子殼當做棲身之所。